一、 实践题目
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以长安区H村为例
二、 完成人信息
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家虎老师
实践团队成员:
段华申 金融2003班
霍潇君 金融2003班
张美凤 金融2003班
侯 凤 金融2003班
郭思怡 金融2003班
曹一霏 金融2003班
三、 实践起止时间
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
四、 实践背景、意义、目标
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本次研究旨在了解西安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特点及问题,进一步推动西安市乡村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意义:本次思政实践活动采用查阅资料、专题访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分别对西安乡村中的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出西安市乡村产业代表长安区H村特色文旅农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加快要素融合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突出创新驱动激发乡村振兴动力、完善协调机制释放乡村振兴活力、加快推进人才回流几个方面提出促进西安市乡村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目标:调研传统农业、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及现状;在了解新时代下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推进其健康发展进行建议。
五、 实践方式、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方式: 查阅资料、专题访谈、实地调研等形式。
六、 实践地点及访谈概况
本次实践地点为H村,位于长安区中部,神禾原西畔,王曲街道北部。南北走向的西弥公路从村中经过,还有多条乡村道路通往四周有。长安八水之一的滈水,与村东南处向西北转弯顺塬边而去。户数650户,人口2350人,民族以汉族为主。村域面积2.8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77平方千米。
1号访谈稿
访谈时间:2022年5月28日上午
调查地点:H村S农业合作社
访谈人:经济金融学院金融学学生 段华申 霍潇君 张美凤
受访者:桑叔叔
受访者简介: 男,汉族,H村村民,S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自创“QNLS”品牌
2号访谈稿
访谈时间:2022年5月28日上午
调查地点:H村S农家乐,民宿
访谈人:经济金融学院金融学学生 段华申 霍潇君 张美凤
受访者:李叔叔
受访者简介: 男,汉族,H村副书记,自己开办民宿农家乐
七、 实践报告正文
【农村面貌的变化】
H村,这个平平无奇地关中村落,因一位作家、一部作品而与众不同。1952年5月,《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刘蕰华(柳青)离开北京,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H村,在这里一住就是14个春秋。在此期间,柳青与妻子马葳就和普通的关中农户一样生活着。柳青在H村体察农民的疾苦,倾听农民的心声,参与了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全过程。他倾尽毕生精力,打磨出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创业史》,展现出一幅新中国农民的生活画卷。而H村,就成为书中“蛤蟆滩下堡村”的原型。
“那时的村子里都是土坯房,房顶上盖着稻草。就是地主家的房子,都只是用砖砌个房底,也盖不起一砖到顶的房子。”刘田民说。一如《创业史》的描述,“人们住在土墙稻草棚里,春天害怕大风揭去棚顶的稻草,秋天又担心阴雨泡倒土墙。”农户们梦想着,“不知到什么年代,家家都能盖起瓦房就好了”。
现在瓦房在H村却难觅其踪。二层粉白小楼、合围的院墙、镶嵌四字吉祥语的门楼,这是H村的典型住房。60多年的时光过去,曾被农户们作为几辈子人奋斗目标的瓦房,转眼又被他们抛在了身后。
《创业史》中的蛤蟆滩,能种青稞,能种水稻,来自秦岭终南山中的涓涓水流滋养着这片土地。现在这里却不见青稞、水稻,只见草莓、葡萄、水蜜桃,每年为种植户带来不菲的收入。
【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
我:叔叔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农产品的种植的,主要种植哪些农产品,每年的产量怎么样呢?
桑:之前我在X市包工程,大概是六七年前吧,我从城里回到村上,包了附近农户的地,包了能有个五六十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莲藕,特别是莲藕,我的莲藕从来不用化肥,用的都是原始肥,虽然成本高,但是种出来的藕和用化肥种出来的藕口感完全不一样,好多朋友都要买我的莲藕送人。产量的话,莲藕一亩地年产量4000斤左右,小麦亩产1000斤左右,玉米大概在400斤到600斤。现在合作社发展得还不错,我们在2020年注册了西安市长安区桑红利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2021年12月申请了青农老桑商标,目前占地大几十上百亩,成功带动周边三十多家农户,带动村里产业发展。但是随着周边文旅产业的开发,土地组种的成本也逐步上升,这为合作社扩大产业规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我们也希望可以得到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扶持,成功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户就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持续向好发展。
我:您为什么想到从西安市回到农村呢?
桑:我作为H村的人,还是想回到老家,而现在儿女长大了也不用操心了。回到农村办这个合作社也是为了振兴H村农业,传承柳青精神。现在农村种地的人是越来越少,有的地一片片荒着,H村作为柳青故居,我在柳青精神的带动下,想要去把咱村上的这个农业发展起来,不忍心把地荒了。最近还有人想在我这块弄一个老人园区,把策划案都给我发过来了,我觉得不是很可行,就没有同意。
我:您的合作社聘用的主要是哪里的人?
桑:我的合作社主要雇的是村上的五保户和残疾人。他们要么年纪大了没儿没女,要么是残疾人,只能靠国家吃饭,我看他们实在是可怜。让他们来我这里打零工,收入是不如健全的人,但是起码能有个事干,也能靠自己拿一点收入,人也没有那么孤独了。
我:现在村上年轻人多吗?村民的收入主要是什么?
桑:现在村上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不多,都出去打工上学了。村民一人有八分地,收入就是种地的收成和在附近打零工的工资,也有人搞农家乐和民宿,因为有一些游客来村上看柳青故居和柳青博物馆,但是开农家乐要有营业资格证,需要政府审批,不能随便开,所以开的人很少。
我:您觉得这几年村上农业的发展怎么样呢?以及现在村子里进行农产品的种植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桑:我觉得村上农业的发展还是在摸索中,和原来相比,那个落后的小乡村变成了一个生态文明村,但是现在要从传统农业向着机械化农业发展,还需要走一段路的。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咱村不是产粮区,土地的面积小;其次农民对种什么的意见也不相同;最后,有的干部没有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工作落实不到位,对待农民存在着一刀切的情况。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力度的不断加大,更多的干部转变态度,深入考察,真心实意为农民思考,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刀切的情况少了很多,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力量的涌现。
2号访谈稿
访谈时间:2022年5月28日上午
调查地点:H村S农家乐,民宿
访谈人:经济金融学院金融学学生 段华申 霍潇君 张美凤
受访者:李叔叔
受访者简介: 男,汉族,H村副书记,自己开办民宿农家乐
访谈内容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我:您开办这个农家乐的目的是什么呢?
李:随着柳青故居,柳青墓的修复,柳青纪念公园的扩大,相对应的就得为此提高服务。最初,村里打造民宿的目的是提供游客吃饭和住宿,但是由于和相关部门合作不是很顺利,因此,初期阶段民宿的发展相对较慢,为了民宿的长期发展,我们还是积极的联系相关部门展开相关工作,所以,民宿今年和去年相比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去年一天挣一千多,今年一天能挣到两三千,主要是知道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了,来的人也就多了,我做这个农家乐就是尽量能用自己的食材,比如:豆腐都是我们自己磨的,然后我们的服务员都是我们自己村里的人,主要是为了互相带动,在这里待一段时间以后,他们也可以单干。我们提供的馍都是自己用面酵子发酵蒸的馍。
我:您是一直在村子里还是之前在城里务工呢?
李:我原来一直在外边做生意,开粮油店,回来以后开肉店,我是2008年回到咱们村里当村民委员会主任,一直到2020年的时候被提拔为副书记,当上副书记以后,自己又爱干事,因此就开了这个农家乐,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村民。在这之后返乡的大学生创业又在这里开了家民宿,民宿今年的生意也不错,慢慢地民宿越多我这里生意也越好,民宿那边订餐都是我们这里提供。这就形成了良好的效益,村里部分青壮年人才也都回流,关注到村里的建设与发展。
我:是否想过将这一产业扩大,从而达到家家开办农家乐民宿的效果呢?
李:有的,我原来的想法是把这边全部弄成民宿和农家乐,结果存在一些阻力。你可以看到那边搭了一半为啥停了,我感觉这里发展太慢了,在我看来可能是人家上边的眼光更长远,我们的眼光还是太短浅,咱们是小家,人家是大家。
我:咱们这边除了民宿和农家乐还有其他的产业吗?
李:有的,你可以看到前面那个农业合作社,去年的时候他们的莲菜一斤8—10块,平时市场价也就是5块,但是那个莲菜确实是好吃,用的纯净水,天然肥料,我们这里之前一直买的它们的莲菜,那个莲菜可以生吃。所以我们也是一起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树林里面搭了帐篷,弄一些露营活动。
我:咱们村里是否有想法,通过村里的产业将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回笼回来?
李:当然有了,随着村里的发展,有一部分人慢慢也就回来了,但是因为一些政策问题,土地上边有些林地,我作为人大代表给街道办提出在不破坏树木的情况下可以二次利用林地,在我看来,我们这里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这个旅游发展应该是很快的。
我:国家是否对咱们文旅业发展批复倾斜性的政策
李:在我看来,国家的政策是有的,但是到自己手里就少了。比如:我们这里的“常在林间”民宿,他们属于西安市十大民宿之一的民宿。为了把这块地空出来,我们这里90%的人都搬到上边了,将土地租给民宿,这样一来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充分的条件,实现合作共赢。我们这里离市区也比较近,民宿、旅游、亲子户外,这些都等着发展,“常在林间”民宿的发展、壮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是我们申请了几次都没有申请下来,个人发展文旅产业相对比较困难,没有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
我:咱们村子里是否实现了农业到文旅业的转型?
李:柳青故居打响以后我作为农家乐的开设者,我是一个受益人,我们也想着通过柳青故居文化底蕴将这里发展起来,以我们的土地为例,我们这里一个院租出去要1万,我们这里闲置的院子再加上个别没有闲置的,一共差不多有70院,要是全部租完的话,一年下来有50—70万,对于一般的村民来说足够养家糊口了。后期的话,天朗要在这里盖柳青剧场,我们也想着借此机会把村子里发展起来。
八、 实践活动总结、理论思考与思想感悟
在经过一番思政实践调研之后,我们结合既得资料,做出以下总结:
本次调研的H村因作为柳青故居而有许多游客来参观拜访,桑叔叔作为H村的人,一心振兴家乡农业发展,传承柳青精神,在家乡主要进行莲藕种植,H村的农业发展在近几年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目前H村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够高,有着干部基层工作不够深入的情况,H村农业发展道路还是需要慢慢摸索。
随着旅客的增多,H村的服务业就不得不扩大发展,民宿与农家乐增多,旅游业与农业合作共赢,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有利于乡村人口回流。
乡村的振兴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要想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不仅要村民们继承柳青精神,为家乡的振兴奉献,还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关部门更需要深入基层进行政策落实,实地考察,打响柳青故居和纪念馆的文化名片,继续探索H村产业发展的道路,重点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走向共同富裕。
第一,加快要素融合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农文旅融合是通过三者的融合,释放土地、资金、人才等乡村振兴关键要素的活力,创造“1+1+1>3”的效果。一是完善土地政策,激发土地资源活力。要坚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以农村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和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政策体系,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的农文旅经营。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多元化拓展资金来源。通过金融助力机制创新,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农文旅项目金融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文旅资金投入格局。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联合,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农文旅融合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对高层次专业人才下乡的政策激励,鼓励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类人才加入农文旅融合发展队伍;打好“乡贤牌”,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鼓励引导乡贤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
第二,突出创新驱动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要加快建立支撑乡村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收集、管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建立规范化、特色化农村资源数据库,支持文化科技项目攻关和文化IP打造,推动夜间经济、乡间经济、网间经济等“三间”发力,提升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消费体验,以科技创新驱动农文旅消费升级。二是加快产品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按照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盘活农村资源,因地制宜谋划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业体系,打造集生产、储运、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三是实施品牌创新工程,提升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对田园风光、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具有开发基础和潜力的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找到文化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切入口,挖掘特色经济价值,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以品牌创新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振兴赋能。
第三,完善协调机制释放乡村振兴活力
农文旅融合离不开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合作平台,更离不开政府各部门、投资者、经营者和农民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一是推进制度创新,构建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融合发展组织领导机制,建立重大事项联合审议、决策制度,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协同体系,形成党委政府牵头、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组织机制,确保农文旅融合政策、举措落地落实。二是搭建合作平台,提升融合联动机制。把市场需求与当地农林牧副渔等自然生态资源、乡村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联合农、林、住建、交通、文旅等部门,开辟农文旅融合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原则,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构建利益均衡机制。既要大力支持企业经营生产又要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并通过信息公开、民主决策等方式,保护农民的土地、资金、生态等合法权益,同时鼓励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获取更大实惠,逐步构建兼顾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