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声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媒体发声 > 正文
把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2日 11:29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既是弥补科技创新实力差距的战略举措,也是着眼综合国力竞争在战略层面的谋势、布局。

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创新自己掌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学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许多领域内落后一二十年。我国工业制造遇到新挑战,是继续在原有基础上自主创新、奋力追赶,还是另辟“引进”道路、直接花钱买设备?最终在“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理念指引下,一些领域放弃自主创新,走上了“花钱买技术”的“捷径”。

西方国家几十年如一日在高科技产品、核心技术等领域实施严格的出口管控,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垄断高新技术,根本意图就在于维持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头和主导地位。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自力更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在重重封锁下自主研制出“两弹一星”。90年代,西方国家在卫星导航研究领域限制甚至排斥我国,最后我国科技工作者自主研制出北斗导航系统。进入21世纪,随着“蛟龙”入海、“天宫”揽月,我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既奠定了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也积累了自主创新的丰富经验。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花钱买技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科技创新是唯一选择。当前,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而来,谁占领了科技创新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竞争主动权,赢得发展巨大优势。

加大基础研究扶持力度,弥补基础研究短板。基础研究重在“发现”,侧重于认识自然、揭示规律;应用研究重在“发明”,是建立在基础研究之上的工作。所以,基础研究是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任何创新技术都需要基础研究作支撑,有了领先的基础研究才可能有先进的技术发明。当前,中美关系由贸易摩擦引发连锁反应,波及科技、金融、教育甚至安全等诸多领域,跳跃性逻辑、不确定事件冲击全球现有秩序,实力比拼最终显化为科技博弈,基础研究一夜之间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为大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筹码。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从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20208月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总量为22143.6亿元,研发经费占GDP2.2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335.6亿元,占研发经费总量的6.03%。研发强度(即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与美国的2.83%、日本的3.26%相比尚有明显差距,基础研究占比与科技发达国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更是差了一大截。这表明,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研究氛围、科研体系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这就需要从战略层面进行破解,进一步扩大基础研发经费投入,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持续营造重视基础研究的良好氛围。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遵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工作体系,改善科研工作体制机制,坚持把论文写到中国大地上,支持关键问题与战略性前沿技术研究。立足之地深挖下去必有清泉涌出,相信经过持续努力,必将孕育重点突破,促进产出重大成果。

关注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人才是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前提和根本,青年人才则是基础研究弯道超车的主力军。基础研究要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现基础研究的规模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关研究表明,物理、化学、医学诺贝尔奖得主年龄从22岁到60岁左右不等,但年龄分布比较集中于3540岁。中国科协2018年末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目前国内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是35.9岁。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的年龄也呈现年轻化特点,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到45岁。这表明,我国青年人才已成基础研究的中坚骨干力量,也正处在科研成果密集产出的黄金期。

这些统计结果提示我们,要抓住中青年人才的创新峰值年龄,积极实施青年人才扶持培养工程,加大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特别是对那些已取得初步原创成就的个人,要开展稳定、持续、强化支持,激励创新探索,允许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从而造就一批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的青年人才、领军人物。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科研创新实践告诉我们,科研创新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前途命运与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既需要扎实开展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营造基础研究良好氛围,也需要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基础研究,注重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领军人才,促进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

(文:赵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