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与教育学院赴西安外国语学校 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法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8日 15:41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区域共同体建设,共同探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430日下午,我院、教育学院与西安外国语学校联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法交流活动。西安外国语学校校长吕菲、我院党委书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小勇、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一静出席,外语学校小学部主任刘平英子、初中部思政课教师文晓夏、小学部班主任杨青、党务秘书潘雨洁、我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毅、思政课教师贾超、李彩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硕士(学科思政)部分研究生参与研讨交流。

在思政课教学展示环节,文晓夏老师展示了七年级上《敬畏生命》思政示范课。课程从“敬畏生命何所思”“敬畏生命何所行”两个子议题展开,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辩论等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脆弱性和神圣性,初步建立起对生命的敬畏感,在生活中践行生命至上的理念,通过“情感浸润——实践体悟——价值内化”的渐进过程实现教育目标,让敬畏生命不仅成为课堂知识,更能转化为学生终身受用的生活智慧和人生态度。随后,杨青老师展示了六年级下《我们爱和平》思政示范课。课程以音频导课,通过案例分析、小小话剧员、体验展厅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涵义,理解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小学生心中种下热爱和平、让世界更美好的种子。李彩玲老师展示了获得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特等奖的课堂实录,并重点讲解了“多层次四认同体验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以思想、政治、理论、情感“四认同”为核心课程目标,通过问题链驱动提升学生参与度,通过知识图谱明晰主线,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探究,使思政课从知识传递升华为价值共鸣与行动自觉。

在研讨交流环节,刘平英子老师从德育课程、德育队伍、特色活动、家校共育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小学德育工作和思政课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亮点成绩。文晓夏老师分别从素养导向的第一课堂创新、“双减”下的第二课堂改革、能力导向的第三课堂探索介绍了中学思政课建设的特色工作和亮点成绩。

刘一静重点介绍了大学思政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并围绕大中小学国防教育一体化、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党建带团建促队建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设想。白毅介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开展的工作及未来设想,提出要重点研究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和整体推进问题。贾超就大中小学一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了交流发言。

本次展示和研讨是教育硕士《中学思政教学法》课程的重要一环。在读研究生纷纷表达了自己观摩思政示范课的心得体会。靳轶涵同学认为,文晓夏老师的中学思政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进行生命教育,通过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真理,引发学生深层价值共鸣,值得借鉴。郭嘉怡同学认为,杨青老师的小学思政课采用情境式教学法,将“和平”的概念具象化表达,非常有新意,值得学习。郭佳华同学认为,附属学校的思政课建设和德育工作真正做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对个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启发。

吕菲强调,自挂牌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基地两年半以来,外语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学院已在西安市社科基金、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初步取得了较好的合作成果,本次教学法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今后进一步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希望继续加强沟通、积极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力争探索出具有西外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她还勉励在读研究生,要热爱教师行业,坚守育人初心,敢于吃苦耐劳,在磨砺中不断成长进步。

刘小勇强调,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既是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也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方式。他还提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牵头一体化区域共同体各中小学,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通过“同课异构”展示交流、特色课程合作开发、教师队伍联合培育、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方式,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活动最后,吕菲为刘一静、白毅、贾超、李彩玲等四位老师颁发思政课指导专家聘书,刘小勇为文晓夏、杨青、刘平英子三位老师颁发公开课展示证明。随后一行人还参观了昌明路双拥示范街和丝路相望非遗美术馆。

(文:贾超、靳轶涵;图:李彩玲、郭嘉怡;审核:刘小勇、吕菲、刘一静)